奶头好大揉着好爽视频午夜院,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不卡免费播放明星脸,在线看黄av免费观看不用下载

人民江山為人民——從共和國偉大預演到新中國成立75周年

人民江山為人民——從共和國偉大預演到新中國成立75周年

來源: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 2024-09-30 15: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國慶將至,瑞金市處處洋溢著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楊鑫攝
游客喝紅井水、在紅井旁打卡拍照留念。
9月27日,來自深圳的研學團隊來到葉坪革命舊址群紅軍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鄧詩怡攝
近日,繁忙的贛州國際陸港里,一排排集裝箱整裝待發。楊曉明攝

大江網/贛州市融媒體中心訊 江西日報記者李芳、記者胡武龍報道:國慶節前夕,共和國搖籃瑞金花團錦簇、游人如織,到處是歡樂喜慶的節日氣氛。從瑞金城區往東行約5公里,巨大的紅五星雕塑“勝利之門”橫跨在葉坪蘇維埃大道上方,巍然聳立,如同燈塔,引領人們走進那段崢嶸歲月。

蘇維埃,紅五星,這是一個偉大夢想的源頭。1931年11月7日,在國民黨重兵包圍之中,剛滿10歲的中國共產黨在瑞金宣告成立嶄新的國家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開始了治國理政的偉大預演。18年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紀元。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江西時指出:“要從瑞金開始追根溯源,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從瑞金到北京,一顆顆閃閃的紅星,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照亮了共和國前行的道路。

瑞金建政: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

在瑞金的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序廳里,有一幅巨型浮雕,氣勢恢宏。浮雕的左邊是黨領導蘇區人民開展武裝斗爭建立紅色政權的動人場景,右邊是天安門前人民群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熱鬧場景,中間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徽,國徽上的一顆五角星,仿佛屹立在時空之門上,連接著過去與現在。

葉坪革命舊址群中,有一幢青磚灰瓦建筑,原本是謝氏宗祠,時光的年輪在這里留下厚重的印記。93年前,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610名代表參加大會,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剛剛誕生的紅色中華通訊社向世界宣告:紅色政權的一切權力屬于工農兵及一切勞動群眾。

上海建黨,開天辟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年后,領導創建的第一個全國性的紅色政權。共產黨人設立了外交、軍事、財政、土地、勞動等九部一局,今天的50多個中央機關和國家部委從這里走來;頒布了自己的第一部憲法大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制定了選舉法、勞動法等上百部法律法令;農民獲得土地,工人實行8小時工作制,婦女翻身解放,孩童接受教育,全體蘇區人民享受民主權利……

“這個政權的本質是為人民。”江西師范大學蘇區振興研究院副院長黎志輝說,在一蘇大上,通過的憲法大綱,確立了保障勞動群眾享有民主權利,實行工農民主專政的立法原則,規定了工農群眾享有的政治、經濟和教育等基本權利,為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民主提供了根本保障。

“蘇維埃公民在16歲以上皆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直接選派代表參加各級蘇維埃的大會,討論和決定一切國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務。”在二蘇大舊址旁的中華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史陳列館內,游客不禁發出感嘆,人民從這里開始登上國家議政殿堂,成為國家的主人,參加政權管理。

1934年10月,隨著中央主力紅軍長征的開始,曾經紅紅火火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失去固定的版圖,完成了自己的光榮使命。毛澤東曾說,“這是一個國家的雛形,麻雀雖小,肝膽齊全。”美國記者斯諾談到瑞金建政時感慨,“在沒有港口,沒有碼頭,沒有鐵路的山林里建立起一個共和國,這是建國中的奇跡!”

初心不改:真心為人民謀利益

金秋時節,走進瑞金市沙洲壩鎮沙洲壩村,只見絡繹不絕的游客用木勺輕輕舀起井水飲嘗。這口井就是人們熟悉的小學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中的紅井。

1933年4月,臨時中央政府從瑞金葉坪遷到沙洲壩。那時的沙洲壩是水貴如油、十年九旱的窮山村。住進沙洲壩的毛澤東帶領軍民選址挖井,奮戰十幾天,終于挖成一口水井,解決了沙洲壩老百姓的吃水問題。新中國成立后,當地群眾在井邊立了一塊紀念碑,上書“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共產黨的初心是什么?盡管當時四面是敵、經濟困難,但我們黨始終把為人民謀福祉,作為執政為民的根本目標。

有農民房子被火燒,蘇維埃政府就發動群眾捐錢幫助;有人沒飯吃,蘇維埃政府就捐米救濟……在葉坪,在沙洲壩,在瑞金,在整個中央蘇區,新生的人民政權與蘇區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一樁樁、一件件,在老區人民中廣為流傳,映照著共產黨人對人民的赤子之心。

90多年前,毛澤東到興國縣長岡鄉調查時,詢問鄉親們生活情況。村民劉長秀的回答“共產黨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們想到了”,被毛澤東寫進《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文章。

“共產黨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們想到了!”時隔90余年,在興國縣長岡鄉長岡村采訪時,記者又聽到這句熟悉的話。說話者名叫鄒成材,是劉長秀的過繼子。

“雙向四車道的柏油路修到村里,自來水通到每家每戶,村里發展起產業,年輕人實現家門口就業,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就拿我們家來說吧,我有優撫金,村里還幫我開了家便利店增加收入……”81歲的鄒成材笑著說。

黨和政府始終心系革命老區。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推動下,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實施,開啟了蘇區發展的歷史新紀元。12年來,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展現出“老區不老、生機勃發”的良好態勢:210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書寫了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減貧史上新的奇跡;曾經困擾贛南人民的“房水電路”等突出民生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昌贛高鐵、贛深高鐵等一批骨干交通項目建成運營,蘇區全面邁入“高鐵時代”……在黨的好政策下,一個個發展新故事繪就了贛南新貌。

“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這首《蘇區干部好作風》傳唱至今,蘇區干部真心實意為人民謀利益的形象深入人心。

蘇區精神照亮新時代奮斗之路。中國證監會對口支援贛州市南康區掛職干部、南康區委副書記、副區長宋躍華說:“來到南康以后,我感覺這里干部作風很扎實,他們夜以繼日勤勉工作,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高質量發展是實打實地干出來的。”

從2013年起,由中央組織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六批中央單位對口支援干部緊握助力蘇區振興發展的接力棒,把老區當“第二故鄉”,把老區人民當親人,整合各方資源,爭取重要政策、重大援助項目、各類直接支持資金,有力助推蘇區進入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群眾獲得感最強的時期。

民心所向:人民的江山靠人民

中央蘇區紅軍烈士紀念塔矗立在葉坪紅軍廣場,地面上“踏著先烈血跡前進”八個遒勁的大字格外醒目,提醒著人們時刻不忘今天幸福生活的源頭在哪里。

江西是紅土圣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重大貢獻,有名有姓的烈士達25.3萬余人。當年贛南蘇區240萬人口中有33萬人參加紅軍,60萬人支前作戰。長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以上贛南籍戰士倒下。翻閱烈士名冊,贛州10萬余有名有姓的烈士中,3.2萬余人的烈士證上只有共同的標注——“北上無音訊”。

“共和國第一軍嫂”陳發姑,守望跟隨隊伍長征的丈夫75個春秋,她說“他信革命我信他”;葉坪鄉華屋村后山上的17棵“信念樹”,見證著17位華屋后生踏上長征路的悲壯;葉坪鄉葉坪村的謝大娘,在紅軍烈士紀念塔被敵軍占領和摧毀后,深夜冒死闖關,就為搶回一兩塊碎石留作紀念;反動派填了幾次的瑞金紅井,終究還是被老百姓重新挖開……

重訪瑞金,聽到的這些故事引人深思:為什么父老鄉親義無反顧,傾囊相助?上戰場就會有犧牲,為什么甘愿把親人送進紅軍隊伍?

天寒地凍,毛澤東將棉衣送給房東謝槐福,自己卻身穿單衣過冬;朱德把舍不得吃的食鹽送給孤寡老人,并說出了一句樸素的名言:共產黨和紅軍與人民群眾“有鹽同咸、無鹽同淡”……

得民心者得天下。面對一次次血腥殘酷的“圍剿”,蘇區群眾把最后一碗米、一尺布、一塊銀圓、一枚鐵釘都奉獻出來,支援紅軍、支援革命。紅軍夜渡于都河,蘇區百姓拆下自己的門板、床板、壽材板給紅軍搭浮橋……蘇區人民發自內心擁護共產黨,珍視新生的共和國。

跨越時空,初心終不改,民心恒如一。在脫貧攻堅戰中,瑞金市稅務局扶貧干部廖德熙倒地昏迷,再沒醒來;2018年5月,會昌縣小密鄉干部鐘永春在扶貧路上遭遇車禍,生命定格在25歲;“90后”第一書記劉源,與妻子一起自愿到最邊遠的村駐點扶貧……贛南干部群眾發自內心感恩奮進,紛紛把“永遠跟黨走”寫在春聯上、刻在門楣上,修建“銘恩亭”“感恩樓”“報恩橋”,表達“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心聲。

民心所向,勝之所往,大道可成。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如今的贛南大地,處處能感受到振興發展的勃勃生機。田野里富硒稻蔬迎風搖曳,紅土升騰新“硒”望;借助贛州國際陸港和中歐班列,南康家具“買全球、賣全球”;打造江西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老區與灣區攜手共舞;構筑稀土科研“最強大腦”,點燃紅土地創新發展的引擎……

紅星閃閃,初心熠熠。從共和國的偉大預演到新中國成立75周年,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奮斗歷程。歷史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的江山靠人民,人民的江山為人民。

【責任編輯:趙雙瑩】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
C財經客戶端 掃碼下載
Chinadaily-cn 中文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