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和公共政策教授貝斯圖(Stuart Gietel-Basten)1月29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人口老齡化是世界多國面臨的新情況,從本質上說不能簡單定性為消極的或積極的。至于它能否促進發展,主要取決于各國如何通過制度、政策以及具體的落實來應對這一變化。
中國“銀發經濟”市場廣闊
文章指出,在人口老齡化初期,中國將大量適齡勞動人口轉變為強大的勞動力。在此基礎上,中國經濟迎來了數十年的顯著增長。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一次人口紅利”。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不僅僅是人口老齡化初期有助于實現經濟增長,也有望迎來“第二次人口紅利”,即打造一個市場,讓儲蓄率較高的老年人群體加速消費商品和服務。這通常被稱為“銀發經濟”。
這類商品和服務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保健產品、新技術、休閑旅游以及理財。從更廣闊的層面看,企業可以研發新的機器人和其他技術,以此支持個體用戶以及醫療和社會服務運營商,這就是“老人福祉科技”。
中國釋放“銀發經濟”潛力
文章進一步表示,中國的“十四五”規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近日,中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對這一戰略進行了更加詳細的闡述。由此可見,中國要釋放“銀發經濟”的潛力。
事實上,中國完全有能力充分挖掘“銀發經濟”的潛力。
首先,中國老齡化人口數量龐大且仍在迅速增長,這些老年人口儲蓄率相對較高。
第二,由于生育率較低以及結婚生子較早,許多老年人相對較早地成為“空巢老人”。與此同時,基于現在的退休年齡和更長的預期壽命,老年人的消費周期更長了。
第三,基于“世代更替”,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年人將擁有更高技能、更健康、更富有,從而為經濟作出貢獻,并通過增加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
最后,作為一個重要的工業化經濟體,中國可以從“銀發經濟”中獲取“雙重紅利”。在這個市場里,老年人是消費者,工業和服務業是生產者。與此同時也可以鼓勵年輕人參與“銀發經濟”。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確保上述舉措取得成功,商品和服務必須老年人來設計或者在老年人的協助下設計,不過其目標客戶不一定只是老年人。歸根結底,老年人作為終端用戶要比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銀發經濟”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它將開辟新的消費渠道。不過,“銀發經濟”不能僅僅針對城市中高收入消費者。相反,它應該具有包容性,力求增進所有老年人的福祉。
換言之,“銀發經濟”不應只是為了促進增長,它應當服務于更高目標。“銀發經濟”應該賦予老年人權力,讓他們不僅僅是消費者,也是社會的高級成員。與此同時,它應當為所有人提供更廣泛的選擇,無論其收入水平如何。
總而言之,中國可以通過發展“銀發經濟”來增進老年人福祉,進而開辟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