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一帶一路”研究所副所長侯賽因·阿斯卡里6月26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中華文明在5000年發展歷程中不斷煥發新活力,連續性、包容性以及接納和分享是其顯著特征。如今看來,“一帶一路”倡議將進一步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中華文明煥發活力
中國領導人近期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章分析稱,就連續性而言,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交融共生,創造出新的文明成果。
就包容性來說,中華文明始終對外部的積極影響持開放態度,佛教和伊斯蘭教融入中國社會就是明證。中國一貫歡迎其他文明的積極成果,同時又把自身文明成果貢獻給其他文明。
從分享來看,中國通過古絲綢之路送給世界的最大禮物之一是造紙術,這一偉大發明從8世紀開始徹底改變了阿拉伯世界乃至歐洲的科學與哲學傳播方式。從傳播知識與交流的角度來說,造紙術與當今的互聯網一樣重要。
中國倡議惠及世界
文章進一步指出,今時今日,中國的文化自信是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也推動了與其他文明和文化的重要對話。
中國令人驚嘆的經濟和科技發展以及現代化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隨著中國不斷分享在藝術、科學、詩歌和音樂領域的發現與創新,其現代文明已經惠及世界其他地區。
事實上,“一帶一路”不僅僅致力于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也是促進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徑。中國在今年3月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進一步豐富了“一帶一路”倡議。
中阿合作無疑是文化與經濟互補的典范。中國領導人在出席首屆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時指出,中國將同300所海合會國家大中小學合作開展中文教育,同海合會國家合作設立300個中文智慧教室、提供3000個“漢語橋”夏(冬)令營名額,建立中文學習測試中心和網絡中文課堂。
文章最后強調,對于外國人、特別是歐洲人而言,若要了解中國,避開可能導致沖突的陷阱,就要對中華文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一個真正而深刻的了解。
(編輯:嚴玉潔 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