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教授克勞斯·齊默爾曼4月27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近日,多位歐洲官員訪華。歐洲是否正在變得更加獨立?是否會基于自身安全和發展需求采取更加務實的政策?
歐洲謀求戰略自主
文章指出,從法國總統馬克龍結束訪華后接受采訪的表態來看,一些觀察人士認為上述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馬克龍指出,歐洲不能跟隨美國,以免卷入“不屬于我們的危機”。事實上,法國的這一立場并不令人驚訝。 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法國總統一直有獨立于美國立場的傳統,尤其是在安全問題上。
美國奧巴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一度對美歐關系失去了興趣。特朗普奉行“美國優先”政策,曾建議解散北約,并為減少美國在歐洲的軍事存在做準備。不過,烏克蘭沖突爆發后,北約的地位大大提升,美歐關系的價值再次凸顯。歐洲不得不承認,由于自身資源不足,它迫切需要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支持。事實上,若不能實現和平,歐洲就無法真正獨立于美國。
歐盟是一個由獨立國家組成的政治實體。盡管各國情況不同,它們仍然致力于通過復雜的決策過程實現一體化。歐盟目前有27個成員國,大多數歐洲國家都渴望加入它,就連英國也越來越后悔“脫歐”。歐盟的合作重點在經濟和社會政治領域,軍事問題主要是北約來解決。
如今看來,歐盟成員國都謀求獨立自主,戰略自主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概念。
中歐合作勢在必行
文章進一步分析稱,有一股力量千方百計重建兩極世界,這嚴重阻礙了全球化進程。在新冠疫情暴發以及烏克蘭沖突對歐洲乃至全世界構成挑戰之前,這股力量就開始興風作浪了。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修建邊境墻在世界各地的決策者中越來越受歡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動蕩發生以來,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從未超過全球商品和服務的增長速度。
地緣政治沖突越來越多地借助經濟手段、媒體傳播乃至網絡攻擊。威脅使用核武器,更是加劇了人們的恐慌。糧食危機和難民潮被用作政治武器。國家很容易為干預自由貿易找到借口。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地的沖突對德國和中國等貿易大國產生了強烈沖擊,讓它們付出了高昂代價。
若要實現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解決相似的人口失衡問題,中歐在諸多重要領域可以攜手合作。實踐證明,我們需要加強對話,管控競爭,增進理解與信任。中歐領導人增加互訪無疑是明智之舉,有助于促進交流。
通過合作實現戰略自主,有助于促進和平與經濟發展。若沒有和平,歐洲就不可能實現戰略自主。
(編輯:嚴玉潔 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