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經濟的嚴重沖擊,亞太各國出臺了規模空前的財政刺激方案來保護弱勢群體,這些舉措以及疫情導致的經濟萎縮已將亞太區域的政府債務平均水平推上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
在全球經濟放緩、通脹居于創紀錄高位、利率不斷攀升以及俄烏戰爭引發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公債困局預計會進一步加劇。激增的償債開支很可能危及亞太區域多個發展中經濟體的公債可持續性。最令人擔憂的是,發展融資需求最高的國家,包括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債務困擾風險也最高。
公債是一種強有力的發展工具,需要深刻全面地重新審視
不過,根據本年度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概覽》,較高的債務水平未必是壞事。當前關于公債可持續性的政策辯論并未考慮到公共投資能夠發揮長期有益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進而為包容、有韌性和可持續的發展奠定基礎。
誠然,發展赤字和氣候風險如果得不到解決,就會危害到經濟前景以及公債本身的可持續性。我們的分析顯示,削減社會支出會加劇貧困和不平等,久而久之還會損害經濟生產率。反之,投資于醫療、教育、社會保護和氣候行動則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多邊貸款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太過重視在短期內保持債務可持續性。這樣的債務水平看似最優,實則過低,會導致次優的發展結果。隨著大型非傳統雙邊債權人陸續涌現,加上過去十年面向亞太國家的優惠發展貸款急劇減少,各國也有必要重新審視當前的債務可持續性規范。
此時此刻,各國正應大膽轉變思路,重新認識公債可持續性。我們提出了一種更為全面有力的方法來評估公債可行性,它考慮了一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投資需求、旨在提升經濟競爭力的政府結構性發展政策以及國家可持續發展目標融資戰略。
當前,債權人、國際金融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在評估公債可持續性的同時也應仔細考慮,投資于可持續發展目標將在經濟、社會和環境層面產生哪些長期、積極的成果。我們的研究表明,當公共投資產生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也納入考慮之時,公債水平在長期階段就會出現下降。
國際債權人該做的不是對大膽的民生、環保財政支助施以懲罰,而是應該考慮此類支出是否會提振經濟生產率。貸款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也應當把債務減免視為一種有利于財政前景的扶持手段,而不是看成債務違約將至的一個跡象。
發展中國家也應努力平衡可持續發展目標投資與債務可持續性。對于必不可少、影響巨大的可持續發展支出,政府借款時不應畏首畏尾,而是應當高效且有效地使用資金。與此同時,政府也應通過專門制定的資源調集戰略來創造社會和/或環境效益,例如采取累進課稅,從而充實國庫、提振公共財政。
有效的公債管理能夠降低財政風險和借貸成本,在這方面,亞太區域提供了公債管理良好實踐的幾個范例。與此同時,債務困擾風險較高的國家可能需要迅速、充分地進行預防性主權債務重組,同時也要加快建立共同的國際債務解決機制和重組框架。
旨在加速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的“行動十年”如今已進入第四個年頭,但迄今為止收效不大。因此,亞洲及太平洋區域正應直面挑戰,調動財政資源來實現有韌性、可持續的共同繁榮。
(本文作者系聯合國副秘書長兼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亞太經社會)執行秘書阿爾米達·薩爾西婭·阿里沙赫巴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