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fā)展成就,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為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wěn),光明網約請權威專家從不同角度回應輿論關注,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成功經驗,進一步展示中國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一級教授 張占斌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黨和人民立足國情、立足實際大力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經濟建設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當然,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總是伴有雜音的,也有一些錯誤的論調。比如,有的認為,“改革開放的力度和成效還遠遠不夠,只有按照西方模式推進才是真正的改革”。事實勝于雄辯,中國的改革開放,“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持走正路,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黨和人民立足國情、立足實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經濟建設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
可以說,改革開放挽救了中國,發(fā)展了中國,成就了中國。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改革開放的力度和成效前所未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誕生和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改革開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有領導、有步驟、有秩序的長期的過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深刻總結歷史的經驗,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從此,我們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始在實踐中展開探索;面對農村困難的經濟形勢,我們大膽進行農村改革,允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興辦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把農村試點的成功經驗上升為中央政策,全國推廣;改革從農村轉入城市,我們將國有企業(yè)改革從政策性調整轉向所有制調整,將公有制與公有制具體形式區(qū)分開來;南方談話、十四大、十四屆三中全會將市場與資本主義區(qū)分開來,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面對資源消耗嚴重、環(huán)境問題突出,我們提出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形勢,我們全面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提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新發(fā)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國家、人民、軍隊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正是因為持續(xù)不斷地大力度的推動改革開放、深化改革開放,我們才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并開始了“強起來”的偉大斗爭,這些努力,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舉得更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得以永續(xù)發(fā)展。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接近兩位數的速度持續(xù)增長,先后于1999年和2010年跨入了下中等收入國家和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創(chuàng)造了經濟發(fā)展的中國奇跡。中國經濟總量和水平持續(xù)提高。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的經濟規(guī)模僅有3679億元人民幣,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已經高達82.71萬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從人均GDP水平的角度看,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81元人民幣,2017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9660元人民幣(約8800美元),已經躋身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經濟結構持續(xù)優(yōu)化。1978年中國三產結構的比例分別為28.2%、47.9%和28.9%,2017年三產結構的比例分別為7.9%、40.5%和51.6%,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增幅已經超過第一、第二產業(yè),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中國城鎮(zhèn)化持續(xù)快速發(fā)展,39年間超過6億人口由農村進入城鎮(zhèn),城鎮(zhèn)化率從1978年的17.98%提高到2017年的58.52%,城鎮(zhèn)常住人口由17245萬增加到81347萬人。對外開放成果豐碩。目前,中國已成為第一大出口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國、最大外匯儲備國、最大旅游市場,成為名副其實的對外貿易大國。
短短40年間,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fā)展到總體小康、即將實現全面小康,現行聯合國標準下的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這樣的發(fā)展奇跡,在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這樣的改革力度與成效,在近現代史上前所未有。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今天中國興旺發(fā)達的大好局面。
改革開放的成功在于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
4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銳意進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人民堅持立足國情、放眼世界,既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對外開放、合作共贏,既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既‘摸著石頭過河’又加強頂層設計,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成功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應該說,改革開放的成功既來自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守,也來自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注重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是我們啟動和實施改革開放始終堅持的基本前提。
我們始終把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改革開放的內在要求。新中國成立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我國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是由于“左”的錯誤思想影響,我們形成起了一整套不符合國情和生產力實際的僵化體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改革。但改革并不是要改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 而是推動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環(huán)節(jié)和方面,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快速發(fā)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并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將“全面深化改革”列入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明確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涵。應該說,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斷賦予科學社會主義以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使我們對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前景更加充滿信心。
改革開放的成功在于堅決抵制西方新自由主義侵蝕
上世紀90年代,以“華盛頓共識”為標志,新自由主義在全球蔓延和推行,并成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范式、政治綱領和意識形態(tài),并被一些人夸大為“醫(yī)治經濟社會痼疾的靈丹妙藥”。其極力主張完全市場化,減少國家對市場的干預,要求取消或放松政府對經濟特別是對投資和金融的管制,任由“看不見的手”掌控經濟的調整和發(fā)展;主張國有企業(yè)私有化,要求通過各種方式大規(guī)模出售國有企業(yè)。但是,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fā)的國際金融危機再次證明,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所堅持的新自由主義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與缺陷。
一是其信奉“市場化”,信奉市場無所不能,崇拜“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和管制,認為市場的自發(fā)調節(jié)是最完善的機制,可以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和經濟社會的高效發(fā)展。而世界經濟發(fā)展的現實表明,現代市場經濟不是市場機制的獨角戲,而是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有機結合的統一體。
二是其信奉“自由化”,以追求個人自由為前提,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追求資本在國際市場自由流動。這種“自由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平規(guī)則下的自由,而是“生產資料私有者”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自由,是貧者被剝削、被奴役和被控制的自由。據統計,自由化盛行的1973年到2000年間,最富有國家與最貧窮國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從44:1擴大到227:1。這足以證明,“自由化”并不是人們期望的公平規(guī)則下的自由。
三是其信奉“私有化”,竭力維護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反對公有制和社會主義,認為私有化是保證市場機制得以充分發(fā)揮作用的基礎,私人企業(yè)是最有效率的企業(y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本質特征,指出由于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根本矛盾,必然會導致個別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之間的矛盾,必然會導致生產無限擴大趨勢與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使得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不可避免。西方國家的周期性經濟危機特別是美國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證明,私有化不是萬能的,不存在所謂的私有化神話。
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基礎源自于我們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在于我們對西方新自由主義的高度警惕。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靠的是不拘泥于本本主義的只言片語,而是從實際出發(f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守人民立場,探索本國道路。改革開放也不例外。蘇聯領導人按照自己對馬列的理解創(chuàng)造出了蘇聯模式,但我們很快就發(fā)現蘇聯模式的固有矛盾。西方領導人鼓吹以“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為標簽的新自由主義,也被理論和實踐證明其自身存在的固有缺陷。正是在反思蘇聯模式和西方模式的弊端、探索適合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方案過程中,我們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回顧歷史,我們之所以能夠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方法上源自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也是一場革命,正是因為改革開放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找到了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方式,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路徑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