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好大揉着好爽视频午夜院,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不卡免费播放明星脸,在线看黄av免费观看不用下载

跨越40年的民心見證

來源:新華網
2018-12-10 09:55:45
 
 

跨越40年的民心見證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跨越40年的民心見證

湖北省蒲圻縣赤壁公社干部和社員在一起研究溫室無土育秧的培育管理技術(資料照片,新華社1979年4月13日發)。新華社記者 劉心寧 攝

新華社武漢12月9日電  題: 跨越40年的民心見證

新華社記者唐衛彬、李鵬翔、梁建強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節點給人以啟迪。

40年前,正值撥亂反正之際,新華社記者曾到湖北赤壁公社采訪,寫出稿件《農民都夸三中全會政策好》,用“十個好”,發出億萬群眾擁護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心聲,被《人民日報》等報紙頭版頭條采用,引發廣泛反響。

40年后,中國進入新時代,新華社記者重訪故地,原赤壁公社所在地咸寧市的基層干部群眾感受滄桑巨變,總結出“新十好”,道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取得的歷史性跨越。

(一)

【歷史原聲】“安定團結的形勢好,農民安心生產了。” (據新華社通稿1979年6月8日電,下同)

【滄桑巨變】“鄉村振興戰略好,發展的勁頭更足了。”

1978年,地區生產總值1.22億元;

1998年,地區生產總值23.56億元;

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有望突破420億……

一組數據,見證了赤壁市在改革大潮中的歷史跨越。

傳說三國時期,孔明曾在這里“借東風”贏得了赤壁之戰。昔日古戰場,今日俏江南。曾參與當年采訪活動的原赤壁公社文書湯大榮感慨:40年前,三中全會就是農村發展的“東風”;40年后,鄉村振興戰略“東風”再起,赤壁正在書寫新的傳奇。

【記者手記】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新路標。

跨越40年的民心見證

位于湖北省赤壁市的三國赤壁古戰場景區(11月2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二)

【歷史原聲】“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政策好,不吃大鍋飯了,農民干活勁頭大了。”

【滄桑巨變】“取消農業稅政策好,負擔輕了,干勁足了,農民錢袋子鼓起來了。”

“開天辟地頭一回,種糧不交農業稅”。距離赤壁70余公里的監利縣棋盤鄉,曾因“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疾呼而廣為人知,當延續了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宣告終結后,有農民喜悅地貼出了春聯。

在系列減負政策的帶動下,農村活力迸發。從貧困村組到“希望的田野”,從集體總資產不足1萬元到30億元,67戶247人的咸寧官橋村八組,步入了改革發展快車道,獲評全國綠色小康村等稱號。

“富起來,才是硬道理。1979年,全組人均收入不到50元,2017年,已達6.5萬元。”官橋村八組組長周寶生說。

【記者手記】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振興農業發展的利好措施接踵而至,百姓的笑容,是最好的見證。

(三)

【歷史原聲】“提高農副產品的統購、收購價格好。”

【滄桑巨變】“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好。”

曾經是房前屋后自給自足,如今是網上網下遠銷俄日韓的“搶手貨”。

在全國重點蔬菜基地咸寧潘家灣鎮,已是初冬時節,大棚內的蔬菜長勢喜人。

“全鎮蔬菜種植面積10萬畝,去年產值達4億元。”潘家灣鎮蔬菜協會會長周承富說,在政府部門鼓勵下,村民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并成立了湖北首個蔬菜協會,成為農民的“綠色銀行”。“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秘訣就是尊重市場規律。”

【記者手記】市場有效,政府有為,老百姓就有實惠。抓住了市場經濟規律,就抓住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根本。

跨越40年的民心見證

湖北省赤壁市回鄉創業的徐新國和妻子在他們開辦的農家樂院子里整理草坪(1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四)

【歷史原聲】“國家糧食征購指標‘一定五年’不變好,農民心里踏實了。”

【滄桑巨變】“土地承包再延三十年政策好,好比吃了‘定心丸’。”

開著豪華轎車來種田——離開田地21年后,長期外出務工的咸寧中伙鋪鎮“新農民”余曙光,選擇了回鄉承包2800畝土地。

“土地承包再延三十年,好比吃了‘定心丸’,心里更踏實了。”余曙光說,“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讓農業規模化生產成為可能。農業雖然賺錢不快,但賺得穩,種田越來越有盼頭。”

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截至去年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已達5.12億畝。

【記者手記】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順應了農民意愿。當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就會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五)

【歷史原聲】“尊重基本核算單位所有權和自主權好。”

【滄桑巨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好,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建設者和受益者,農村更有活力了。”

夕陽之愛、護鷹計劃、志愿者協會……在咸寧市四邑村,一批自發成立的社會組織,有效推動了農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四邑村還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發展起千畝蔬菜基地、萬畝竹柳基地等。村黨支部書記周炳蘭說:“讓村民主動參與村級治理,種菜還是種苗木,由村民協商決定。”

日前,新一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公布,四邑村榜上有名。

【記者手記】改革之所以成功,源于發揮了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國家的主人翁。

跨越40年的民心見證

這是11月22日拍攝的湖北省赤壁市易家堤村(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六)

【歷史原聲】“自留地、家庭副業和農村集市貿易的政策好。”

【滄桑巨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好。土地變資產、農民變‘股東’,大家共同分享發展成果。”

荒山成為“金山”,咸寧市板橋村探索的“二次流轉”是關鍵。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村民將林地經營權流轉到村委會,村委會再以林地入股,集中流轉至農林公司。

板橋村黨支部書記劉鶴鳴介紹,這樣村民就有了三筆收入——林地入股的土地租金每年25元、產生利潤后的分紅預計每年3000元、到基地務工每月工資約2500元。“農民也有了穩定的財產性收入。”

據統計,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擁有土地等資源性資產66.9億畝。改革,讓盤活沉睡的集體資產成為可能。

【記者手記】改革改出了活力。隨著農村集體產權更加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七)

【歷史原聲】“不怕農民富起來的政策好。”

【滄桑巨變】“精準扶貧政策好,不讓一名群眾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隊。”

2018年全國兩會湖北代表團開放日上,全國人大代表、咸寧大市村的“90后”女大學生“村官”程桔講述的故事,吸引了中外媒體的目光。

四年前,大市村基礎設施薄弱,集體經濟空白,是遠近有名的“空心村”、貧困村。認真調研優勢劣勢之后,程桔和村干部們明確了基礎設施、產業、旅游“三步走”的思路。

改造了1700米主干道,新建150畝茶園基地,引進300畝的龍蝦養殖基地……2016年底,大市村35戶貧困戶、106人全部脫貧摘帽。

【記者手記】“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昔日是“不怕農民富”,如今是“怕農民不能及時富”。精準扶貧,不落一人,農民的心頭暖暖的。

跨越40年的民心見證

這是10月16日拍攝的湖北省赤壁鎮一景(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八)

【歷史原聲】“國家扶持社隊企業的政策好。”

【滄桑巨變】“培育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好。”

“200畝魚塘、730畝耕地、1400余株果樹、6萬多只雞……”來到咸寧郭灣家庭農場,“農場主”王剛講起農場的發展,喜不自禁。

過去農戶分散種植,機械化水平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現在,農場實現了適度規模化、職業化經營,政府又提供了農業信息技術服務,平均1畝地就能有上千元的利潤。王剛說:“今年,我還計劃發展農旅結合項目,每畝再增收上百元。”

目前,咸寧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1.2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4781家,家庭農場432家。

【記者手記】人往何處去?返鄉創業;地由誰來種?能者種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

(九)

【歷史原聲】“國家支持農業機械化的措施好。”

【滄桑巨變】“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的政策好。”

“以往,在豬圈邊挖個土坑,搭兩塊木板,就是廁所。蚊蠅成群、臭氣熏天。”咸寧大嶺村52歲的村民汪素英說,“村里搞了‘廁所革命’,‘土茅坑’成了‘沖水式’,幾十年了,我們也有了城里一樣的衛生間!”

煥然一新的大嶺村,山清、路潔、地綠、村美,去年游客接待量超過12萬人次。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增加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農村的環境越來越美,農民生活品質越來越高。

【記者手記】小廁所,大民生;農村美,中國美。正是一件件“民生小事”,連綴起鄉村有溫度、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跨越40年的民心見證

這是11月22日拍攝的湖北省赤壁市臘里山村(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十)

【歷史原聲】“‘三不主義’(平反冤假錯案)好……人們心情舒暢。”

【滄桑巨變】“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好。牢記宗旨,不忘初心,始終同群眾心連心。”

每月第一個周一的下午,咸寧市6065個基層黨組織都同時開展支部主題黨日活動。

“活動不是空對空,而是把群眾最關心的切身利益大事作為主題,黨員們廣泛討論,形成決策,解決問題。”官埠橋鎮張公廟村82歲的老黨員羅世華介紹說,“群眾時時處處感受到黨的力量就在身邊,有效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這是黨領導農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創新,得到中組部肯定,已在全國基層黨組織中推廣。

【記者手記】改革開放為什么能成,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掌舵領航。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萬古長青。

(十一)

跨越40年,黨心與民心始終同頻共振;復興路上,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高高飄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