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孔華)位于上海市虹口區天寶路881號的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最近很“熱”。自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訪后,這里服務小區居民的熱情更是高漲。
市民驛站成了老人們的家
日間照料室里,老人們在學做雪花酥。(孔華/攝)
11月30日下午,市民驛站二樓日間照料室里,86歲的王永年老人正在跟十來個老伙伴們一起做雪花酥。工作人員告訴他們如何烘焙、制作,還跟老人互動,讓老人動手、動腦,調動他們的味覺和嗅覺,老人們戴著一次性手套,將小小的蔓越莓撕成粒。
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這里視察時,王永年老人也在這。
王永年告訴央視網記者,他向總書記匯報:這里解決了他的吃飯和洗澡問題,他是獨居老人,每天早上八點半鄰居把他送到這里來,每天傍晚四點接回去,中午在這里吃午飯后休息一會,下午還有一頓點心,原來他總是饑一餐飽一頓,吃飯總是不正常,來這里后,吃飯正點了;由于家里沒有洗澡間,一到冬天洗澡也成問題(商業浴室不接待8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里,工作人員攙扶他到樓上的助浴室,解決了他的洗澡問題。他還告訴總書記,有一次他發燒39度,以為是氣喘發作引起高燒,日間照料室的工作人員堅持送他到醫院檢查,一查發現是心臟不好,“這里的人救了我一命啊!”
“我們這里最多可以容納五十個老人,每天有二三十個老人過來,由于政府購買了服務,老人們只要出很低的價格(每天只需30元)就能在這里吃、玩、休息、娛樂一天。”日間照料室負責人陳燕介紹。
15分鐘生活服務圈服務“一老一小”
老人們在市民驛站活動室里揮毫潑墨。(孔華/攝)
不僅是王永年老人,很多老人在市民驛站找到了家的感覺。
年逾七旬的葉征燕老人原來住在虹口區,后來拆遷,搬到寶山區了。“我每周要乘坐兩個小時的車、地鐵來這里參加書法活動。”葉征燕老人說,“我忙我樂”。
“我是從79歲開始學畫畫的,現在85歲,我喜歡到這里跟老伙伴們一起畫畫,這里,有家的感覺。”胡靜菡老人說。
“寒暑假我們義務教小區孩子書法,春節免費給居民寫對聯,雖然我們退休了,但在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正在練習書法的馮秋霞告訴記者。
自2016年2月開放,2600平米的市民驛站成了附近老人的樂園。練習書法,學習怎么用微信,領取公益活動,做手工,商議明年小區的大事怎么辦……每天,市民驛站熱熱鬧鬧。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結合轄區老人多(60歲以上老人占37.93%),0-3歲幼兒早期教育和親子活動需求高的實際,虹口區市民驛站圍繞“一老一小”呼應群眾需求,努力提升百姓獲得感。
2014年,上海市委出臺“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系列文件,推進服務管理重心下移,根據這一系列文件精神,2016年,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提出要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這為建設群眾“家門口”服務站(市民驛站)指明了方向。經過2016年試點,2017年推廣,截至2018年8月,虹口區共建成市民驛站35個,總面積78076平方,平均每個驛站覆蓋0.67平方公里,服務2.3萬人。
市民驛站也是黨建服務站
黨群議事廳里,小區居民在商議明年的事怎么干。(孔華/攝)
在市民驛站,可以辦理敬老卡申領、戶籍人戶分離居住登記、門診大病事項登記及撤銷等38項事務;驛站還能滿足老人就餐、日間照料、看病配藥、醫療保健、文化休閑、親子活動等需求。
除此外,市民驛站還有一個名字——黨建服務站。
“這個市民驛站也叫黨建服務站,集成了窗口服務、組織生活室、黨群議事廳、社區黨校分校、群眾接待點等功能,覆蓋6個居民區黨總支,16個‘兩新’組織黨組織和16家區域化黨建成員單位。黨建服務站設站長一名,由優秀的年輕居民黨總支書記輪值兼任;設社區黨校分校校長一名,由經驗豐富的退休居民區黨組織書記擔任;配備兩名專職黨群工作者開展日常工作。” 虹口區嘉興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白愛軍介紹,“黨建服務站以社區黨建為引領,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市民驛站作為街道黨建服務延伸點的作用,通過黨建帶群建促社建,進一步激發社會參與活力,拓展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功能。”
“我真是感謝這里,要是沒有這個地方,沒有這里黨員干部和工作人員的關心,我哪有這么舒服的生活。”王永年老人激動地說,他已經向總書記匯報了,希望有更多這樣的地方,有更多的老人享受到這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