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起案件之所以備受輿論關注,是因為過去環境公益訴訟的門檻太高了。”福建省順昌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代院長甘代興,曾是南平市中級人民法院生態環境審判庭庭長,也是我國新環保法施行后第一起環境公益訴訟案的主審法官。
2015年1月1日,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正式施行。這天,一起由民間環保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在南平市中級法院立案受理。依法提起公益訴訟的原告是兩家長期從事環保公益活動且無違法記錄的社會組織——北京市朝陽區自然之友環境研究所和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被告則是4名福建籍和浙江籍公民。
原告稱,2008年7月,被告在未依法取得占用林地許可證及未辦理采礦權手續的情況下,在南平市延平區葫蘆山開采石料,并將剝土和廢石傾倒至山下,造成植被嚴重毀壞。在國土資源部門數次責令停止采礦的情況下,2011年6月,被告還雇用挖掘機到礦山邊坡處開路并擴大礦山塘口面積。
2014年7月,延平區法院以非法占用農用地罪對3名相關人員判處徒刑。“刑事處罰不代表免去企業所需承擔的民事責任。”原告請求法院責令被告清除葫蘆山礦山采石處現存設備及廢石,原地恢復其破壞的林地植被。
南平市中級法院分別于2015年5月15日和6月5日兩次公開開庭。10月29日作出一審宣判,判令4名被告在5個月內,清除礦山工棚、機械設備等,恢復被破壞的28.33畝林地功能,在林地上補種林木,并撫育保護3年。如不能在指定期限內恢復林地植被,則共同賠償生態環境修復費用110.19萬元,共同賠償生態環境受損恢復原狀期間的服務功能損失127萬元,用于原地的生態修復或異地公共生態修復。
“作為新修訂的環保法施行后全國首例由社會組織提起的和全國首例法院立案受理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本案的判決生效,對之后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審理具有一定借鑒意義。”身為有著30余年法律從業經驗的老法律人,甘代興對于這起案件感觸頗多,“該案的審理不僅對公益訴訟主體的條件進行了規范,還引入專家輔助人出庭制度,讓判決結果更加專業公正,并對那些肆意破壞環境的人提出警告,讓社會看到司法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新環保法施行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案件屢禁不止與違法成本過低有關,不少企業寧愿受罰也不愿守法。近年來,國家對環保越來越重視,總體來說環境公益訴訟的司法環境也是越來越好。”甘代興認為,如今環境追責越來越嚴格,只有環保意識高、社會責任感強的市場主體,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