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柳州11月27日電(記者 張怡) 11月27日上午9:08,在上千人的共同見證下,廣西柳州市官塘大橋正式建成通車,標志著具有“橋梁博物館”之稱的柳州迎來了第21座跨江大橋,也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獻出了一份民生“大禮”。作為目前世界第一大有推力鋼箱拱橋,官塘大橋在中拱段整體提升施工過程中,曾一舉創下“整體提升高度、整體提升重量、提升拱肋跨徑”三項“世界第一”的紀錄。
官塘大橋 中鐵上海局供圖
素有“桂中商埠”之稱的廣西柳州市,是溝通西南與中南、華東、華南地區的鐵路中樞及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是集水陸空于一體的現代化交通網絡重鎮。然而,由于柳江穿城而過,柳州自身的城市交通和發展規模卻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官塘大橋 中鐵上海局供圖
為打破這一天然限制,從1968年開始,柳州市便建成了我國自行設計并施工的第一座T型懸臂加吊梁體系的大跨度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橋——柳江大橋,改變了柳州人民千余年來依靠擺渡和浮橋渡江的歷史。到2018年,柳州已先后建成大大小小的跨江大橋20余座,并贏得了“橋梁博物館”的美譽。而隨著大橋的建設、交通的發展,柳州也從九曲柳江的浮丘點點,到跨江發展城市東進,逐漸成長為我國西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
由中鐵上海工程局投資建設的官塘大橋位于廣西柳州市柳東新區,是柳州市第21座跨江大橋,規劃為一座城市快速路大橋,設計時速達80公里/小時,設雙向6車道,跨徑457米,主橋為中承式鋼箱拱橋,結構體系為有推力提籃式拱橋。大橋建成后將成為世界第一大跨度有推力鋼箱拱橋、世界第九大跨度鋼箱拱橋。
通車活動現場 中鐵上海局供圖
官塘大橋主橋一跨過江,因其巨大的鋼拱肋形似彎月,因此也被稱作“柳江新月”。官塘大橋主橋跨度達457米,整橋主線全長1155.5米,橋面由148根吊索與上方的兩條拱座相連。為滿足河道通航需要,水中未設橋墩,其橋梁的承重全部集中于兩岸的拱座上,每個拱座要分別承受高達17500噸的水平推力,約等于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火箭升空所需要的起飛推力的5倍。大橋的特殊設計使建設難度大大增加。
官塘大橋 中鐵上海局供圖
據中鐵上海工程局官塘大橋項目技術負責人韋干介紹,在大橋建設過程中,先后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鐵系統內外的橋梁建設專家、西南交大專家學者以及廣西住建系統相關單位專家,100多人次參與項目方案研討或設計,對施工設計和重大方案進行了反復論證,確保了工程建設的技術先進性和方案可靠性。
“在以往的同類橋梁吊裝施工中,一般都采用浮吊吊裝。但官塘大橋中拱段節段的提升高度及重量,令目前國內所有內河使用的浮吊都無法滿足。因此,我們在施工過程中采取‘低位拼裝、整體提升’的施工方式,僅針對此項施工便設計了多達300余頁的專項施工方案。”官塘大橋項目常務副經理何鵬介紹說。
面對“史無前例”的高難度提升,技術團隊采取了全面仿真分析和模型模擬提升試驗相結合的方法對中拱段力學行為進行了全面分析。項目部專門設計了與大橋比例1:10的模型,先后進行了十余次中拱段整體提升模擬試驗。通過實驗,對大橋仿真分析方法的正確性進行了論證,彌補了理論計算偏差。同時研發了“危大工程信息監測指揮系統”,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在中拱段設置了90余個傳感器,并安排了16個不同職責的技術小組,對吊裝過程中的中拱段進行全時段全方位監測,最終確保了大橋建設最大難題的順利攻克。
柳州官塘大橋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加強科技研發和工藝優化。先后申請了《一種橋梁拱肋整體提升安裝的方法》《橋梁施工信息采集管理系統》《橋梁施工信息采集管理方法》等30余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其首創的數字模型、BIM技術、信息化遠程監控技術的應用等一系列整體提升施工方案不僅填補了大量的技術空白,也為今后同類型橋梁的建設提供了一大批可借鑒的技術資料。
柳州市作為我國汽車城之一,其汽車工業主要布局于柳東新區。官塘大橋通車后,將成為連接柳州市老城區與柳東新區的最大通道,破解柳州河東北片區與柳東新區的交通瓶頸,將原本從河東區到達柳東新區的40分鐘車程縮短到10分鐘,將為促進柳東新區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據了解,柳州市的第22、23座跨江橋——鳳凰嶺大橋和三門江輕軌大橋,也正由中鐵上海局施工建設。更多大橋的建成,將為柳州市的交通發展和經濟騰飛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編輯:嚴玉潔 許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