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韓潔、胡璐)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坐標上,如何讓未來城市生活和諧宜居更美好?多位經濟學家表示,要抓住城鎮化率提高的戰略機遇期,通過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城市邁向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關鍵在于城市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第七屆代表大會說,實現我國城市現代化,就是要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進城市產業、經濟、科技、社會的進步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城鎮化的新篇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鎮常住人口從1978年末的1.7億人增至2017年末的8.1億人,年均增加1644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也從17.91%上升到58.52%,年均提高1.04個百分點。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長、陜西省原省長程安東說,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60%,但與發達國家動輒超過70%的城鎮化率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而差距就意味著未來發展的潛力。
程安東說,目前,我國城市數量超過660個,有約20個大小不等的城市群,聚集了全國75%左右的城鎮常住人口,貢獻了全國88%左右的地區生產總值。未來關鍵要推進城市差別化發展,提高城鎮化質量,打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在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平看來,我國城鎮化率上升到一定階段后會呈現兩個“U”字曲線:一個是消費對GDP的貢獻率逐步提高,一個是服務業占GDP比重不斷提高。
“隨著城鎮化率超過60%,我國消費將更趨向于多元化,服務業將邁向更高端。”張平說,未來真正的消費升級并非是一般商品消費的升級,而是科教文衛體娛樂、養老等高端服務業的升級。
發展高品質現代服務業,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數字城市、智慧城市……伴隨改革開放深入,經濟活力不斷釋放,引領城市產業布局不斷提質增效。
高培勇說,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路上,未來城市建設一定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在強調經濟發展的同時更注重生態環境的改善,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構建和諧節約型城市。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成立于1984年,是中國社科院主管的以研究城市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問題為中心的全國性社會團體。
責任編輯: 成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