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光明日報通訊員 鄭紫薇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日前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直指當下部分文藝節目中“影視明星過多、追星炒星、泛娛樂化、高價片酬、收視率造假”的問題,重拳出擊,旨在降低不合理的制作成本,打造良性的行業秩序生態,糾正拜金主義、一夜成名等錯誤價值觀念。
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視聽平臺的高速發展,網絡文藝在經歷了“野蠻生長”之后,正在向精品化創作方向轉型。未來,網絡平臺和創作者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網絡文藝空間中留蓄發展活力?如何在泥沙俱下的網絡文藝生態中堅守精神高地?在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青年教師朱傳欣看來,“堅持深耕品質、精益求精的初心使命是根本,堅持精品化的創作傳播路線是關鍵”。
網絡綜藝文化類節目《一本好書》海報 資料圖片
1 聚焦真實 網絡綜藝應深入挖掘內涵
在經歷了前些年的井噴式增長之后,今年以來網絡綜藝節目不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進入了“沉淀期”。在網絡綜藝內容觸角不斷延伸至各大領域,實現多點開花的同時,網絡綜藝創作、傳播、接受和再生產等環節的質量要求也不斷提升。
內容創作上秉持匠心、打磨精品,題材選擇上加速突圍、垂直破壁,是網絡綜藝發展的必經之路。前不久在騰訊視頻播出的文化類節目《一本好書》,把對中外經典著作的“片段式朗讀”升級為更加真實的“場景化閱讀”,邀請趙立新、王勁松、王洛勇、潘虹等實力演員上陣,以舞臺劇表演結合專家學者點評的方式,使觀眾沉浸于作品跌宕的情節和優美的語句中,盡情討論復雜幽邃的人性和社會議題。著作選取精品化、表演藝術精湛化、舞臺道具精致化、串聯模式精巧化,是《一本好書》就網絡綜藝精品化創作給出的答卷。
除去觀眾熟悉的文化類節目,今年還有一批題材獨特、形式新穎的網絡綜藝異軍突起,獲得了高關注度與口碑,其創作共性不外乎深挖垂直領域,遵循精品創作路線。觀察類節目《心動的信號》借用全景攝像細膩捕捉戀愛心理;紀實類節目《奇遇人生》以近乎“不打擾”“零臺本”的紀實拍攝突破傳統綜藝限制;音樂類節目《中國音樂公告牌》探索設計視聽味覺兼具的舞臺效果;體育類節目《超新星全運會》作為一檔具有創新意義的體娛跨界IP,邀請劉國梁、李小鵬、蘇炳添等體育界人士,帶動近150名年輕藝人,著重體現選手們的自我成長、自我蛻變以及團隊精神,完成了體娛雙“拼”的啟發,也激發了更多年輕人挑戰自我的理念……
網絡綜藝與生俱來的流行性、大眾性特點,使其更易陷入資本邏輯和娛樂主義陷阱。為此,內容生產者須跳離陷阱,樹立精品意識,還原真實生活,端正價值導向,挖掘網絡綜藝“娛樂外衣”下的豐富內涵。在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秦勇看來,“網絡綜藝要真正挖掘深度,就要增加網絡受眾的選擇性、接受參與的互動性以及文本意義的開放性。單純娛樂傾向的節目宗旨,與精品化的網絡文藝創作路線并不相容。”
網絡紀錄片《風味人間》海報 資料圖片
2 回歸理性 網絡劇應告別塑料質感
2018年上半年,中國網絡劇整體上線量較2017年同期減少了21.62%,而播放量卻大幅上升,高達764億次,較2017年上半年增加56.08%。可見,近年來國產網絡劇生產數量明顯下降,但類型題材和文藝空間卻得到拓展,精品劇作的比例顯著提升。國產網絡劇逐漸回歸理性,“網劇熱”降溫,意味著網絡劇行業正在擺脫“野蠻生長”原始樣態。
當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愿為演技堪憂的流量明星、誠意缺乏的翻拍劇作買單。如何破解網劇粗制濫造的問題?在前不久舉辦的2019騰訊視頻V視界大會上,企鵝影視高級副總裁韓志杰介紹:“在騰訊視頻2018年播放量前45名的電視劇作品中,非大IP、非流量明星參與的電視劇占比高達62.22%。打動人心的故事情節、專業負責的主創團隊、電影級別的制作水準和成熟健全的制播體系,是破解‘高價片酬’和‘流量失靈’現象的利器。”網絡劇創作已經意識到了IP盲目開發帶來的不良后果,轉而開始保留“原汁原味”的原著精華。《香蜜沉沉燼如霜》在創作上做足功夫,包括群眾演員在內的演員酬勞只占該劇投資的三成左右,更多資金花在服裝、化裝、道具和后期制作上,劇中場景美輪美奐。在朱傳欣看來,“若因邀請明星、購買IP花掉一部網劇的絕大部分預算,留給制作的經費所剩無幾,會傷害劇集的內容品質;并且由于明星、IP的存在,觀眾心理預期無形中抬高,實際觀感與心理預期的較大反差也會消耗作品的口碑”。
近年來,《白夜追兇》《河神》《無證之罪》等優質國產網劇紛紛走出國門,亮相海外。作為首部被奈飛(Netflix)收購的國產網劇,《白夜追兇》正是“慢制作”的產物,平均每四天一集的拍攝速度,比傳統電視劇的拍攝速度還慢,每一次打光、切鏡頭、場景調度和人物特寫,都呈現出電影質感。
一系列“華流出海”的熱點事件證明了,國產網劇有能力改變以往粗制濫造的快餐式制作模式,轉向精細化創作與運營。但是,國產網絡劇作品在海外受到熱捧的同時,也要戒驕戒躁,一些問題正在浮出水面。目前,網劇的“華流出海”仍然面臨傳播不對等、品相參差、文化對話空間有限等諸多問題,雖然逐步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發芽結果,但在影視工業能力較為強勢的國家,國產網劇的影響力依然有限。在文化評論人何天平看來,“網絡影視作品只有不斷修煉內功,真正告別‘野蠻生長’的制作模式,才能從創作源頭上杜絕塑料質感”。
3 堅守品質 網絡紀錄片大有可為
近年來,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等一系列紀錄片在網絡走紅,紀錄片成為各大視頻網站爭相搶奪的“香餑餑”。去年以來,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等三大視頻網站紛紛在紀錄片方面有所行動,在購買成片、定制作品的同時,招兵買馬,壯大自己的紀錄片制作團隊。與此同時,一批來自傳統電視媒體的優秀紀錄片創作人才流向視頻網站,也促進了不同平臺之間紀錄片人才的流動,勢必對整個紀錄片行業的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當下,互聯網與紀錄片關系愈發融合,眾多傳統意義上的紀錄片人紛紛“觸網”,以擁抱網絡的新姿態創作出新樣態的紀錄片作品。在這個紀錄片蓬勃發展的時代,以騰訊視頻為代表的視頻網站也已然成了聲勢浩蕩的“引領者”。近期,由《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二季總導演陳曉卿執導的紀錄片《風味人間》正在騰訊視頻熱播,這部互聯網紀錄片憑借口碑未播先火,在豆瓣獲得了9.3分。這位從傳統平臺到互聯網平臺創作轉型的導演,道出了優質作品創作的真諦。陳曉卿說:“從用戶的角度出發,照顧觀眾的感受,最大限度地展現美食的美學價值和中國人的細膩情感,是《風味人間》一以貫之的法則。”堅守品質是互聯網紀錄片在競爭中悟出的道理,不論是偏綜藝類還是偏紀實類的紀錄片,高品質仍然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則。
和綜藝、劇集、電影等商業化程度已經較高的節目類型相比,起步不久的紀錄片對于視頻網站來說仍然是虧本的領域,但這并不妨礙各大視頻網站花錢涵養這個“陽春白雪”的內容品類。騰訊視頻總編輯王娟說:“我們就覺得這樣的內容是好的內容,是我們應該有的,所以我們對紀錄片近期的商業目標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并不著急把它的投資回報找回來。”
網絡紀錄片的發展正在步入正軌,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紀實中心總監李炳介紹說:“就目前而言,紀錄片在各視頻網站所有節目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大家更看重的是紀實內容在未來的發展,這是一個尚未被系統開發的優質內容資源,在未來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目前,視頻網站的整體受眾和用戶是非常年輕化的,這和傳統電視平臺的受眾有較大不同,如何讓中國眾多的年輕人成為紀錄片的觀看者、分享者、參與者,甚至推動者,正是各大視頻網站正在努力的方向。
網絡文藝作為數字時代特有的文化產品,與數以億計的中國網民同呼吸、共成長。精品化創作的網絡文藝,將成為滋養民眾品性的無盡源泉和培育大眾文化的堅實土壤。只有堅持創作精品的態度,不浮躁、不跟風,將品質扎實的原創內容和生動活潑的表達形式進行有機結合,才能受到觀眾的喜愛。注重創作品質,繼續深耕內容高地,做有品質、有內涵、有故事的好作品,才是網絡文藝正確的打開方式。
《光明日報》( 2018年11月23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