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1月11日電(記者馬劍)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浙江諸暨楓橋干部群眾在實踐中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堅持矛盾不上交為主要內容的“楓橋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把創新發展“楓橋經驗”貫穿于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設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人民主體、“三治融合”、共建共享,使“楓橋經驗”的內涵不斷豐富、功能不斷拓展、效果不斷顯現。
“平安大姐”:自家人處理好“自家事”
深秋時節,驅車行進在湖州市吳興區織里鎮,“織里知禮”的標語映入眼簾。
24位女企業家組成的“平安大姐”工作室,是織里鎮糾紛調解的金名片。發起人徐維麗來自遼寧海城,2003年來到織里鎮經營童裝,把織里當作第二故鄉。
2017年底,織里一家服裝廠負責人跑路,引發員工集體討薪,“平安大姐”及時介入化解了矛盾,確保了工人們回家過年。“這些年我在織里賺了錢,口袋富了,總想著為這片土地做點貢獻。”徐維麗說。
“平安大姐”工作室只是“楓橋經驗”在浙江基層生根發芽的一個縮影。在浙江,依靠群眾并充分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成為共識。浙江全省社會組織從2007年的2.4萬個增加到2017年的5.1萬個,平均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達9.2個,位居全國前列。
在“楓橋經驗”的發源地諸暨市楓橋鎮,當地以“紅楓”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通過黨群互動、黨員帶動,把服務管理觸角延伸到社會治理的末梢,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引入“智能”:提升服務、安防
袁平華是龍游縣東華街道的一名基層干部,2013年12月,他被下派到黨組織軟弱渙散的張王村兼任黨支部書記。
“我當時想,村民大都用上了智能手機,能不能開發一個平臺,既能實現村莊管理智能化,又能架起與老百姓溝通交流的橋梁?”2016年2月,一個具備上情下達、下情上傳和便民服務功能的智能化治理平臺“龍游通”應運而生,并在全縣推廣。
據統計,目前該縣90%的4G用戶、73%的農村人口關注和使用了“龍游通”,總瀏覽量突破4700萬人次。龍游縣委政法委副書記袁旭輝說,“龍游通”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最終實現問題在一線解決,服務在一線提升,治理在一線加強。
在嘉善縣,基層治理通過另一種方式插上“智能”的翅膀。智能攝像頭、煙霧報警器、燃氣泄漏報警器、水浸監測器和門磁感應器……嘉善的“智安小區”業主只需安裝智安社區APP,便可實時監測家中溫濕度等各項系數。
“‘智安小區’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提升智慧安防水平,為小區構筑起無形的平安‘防護墻’。”嘉善縣公安局局長曹雪龍說。
“三治融合”:續寫“楓橋經驗”新篇章
“楓橋經驗”之所以持續旺盛生命力,在于其能不斷順應形勢任務需要,創造性地解決不同時期的社會矛盾和問題。
浙江省政法委書記王昌榮表示,實踐證明,當前,“楓橋經驗”已成為新時代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經驗。
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近些年來浙江基層百姓的創造,也是創新發展“楓橋經驗”的最新成果。在諸暨,“三治融合”實踐帶來巨大變化。比如,堅持“三上三下”民主議決事制度,通過最廣泛動員群眾參與決策,從源頭預防矛盾發生;制定村民行為約束“負面清單”和勸導式“正面清單”;設立村級法治大講堂,引導群眾依法維權等。
新時代要念好“變與不變”治理經,提升“楓橋經驗”新內涵。諸暨市委書記徐良平表示,“三個不變”即堅持貼近群眾的作風不變、堅持依靠群眾的方法不變、堅持服務群眾的宗旨不變。“三個變”即理念上由管理向治理轉變、方法上由傳統向智能轉變、領域上由線下為主向線上線下融合轉變。
為了對轄區平安狀況進行量化分析,浙江省日前還創造性地發布了“平安指數”,涵蓋了浙江省內11個設區市、89個縣(市、區)的平安狀況。有了平安指數,老百姓可以隨時查看所在地或關注地的平安狀況。
王昌榮表示,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新征程中,浙江的干部必須要以創新的舉措、務實的作風,傳承好、發展好“楓橋經驗”,續寫好“楓橋經驗”新時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