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8月10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在《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5周年之際,兩國關系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換位思考、以小促大、增進合作才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日本和西方需要換位思考
文章指出,1978年8月12日,日中兩國締結了《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確認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時至今日,該條約依然意義重大,并且行之有效。
不過,《日中和平友好條約》越來越難以展現(xiàn)真正的價值,這種日益加劇的危機感不容忽視。在過去45年里,日中之間的絕對和相對力量平衡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兩國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也是如此,中美關系就是變化之一。若日中不能謹慎處理兩國關系,那么形勢進一步惡化完全在意料之中。
若要穩(wěn)固日中關系,我們需要做些什么?國際關系是人際關系的延伸,因此改善日中關系的關鍵在于借鑒日常生活中復雜的人際關系的處理方式。
首先,這是一個認知能力問題。若我們只從自身角度看待問題,而不去換位思考,那么雙方關系必然惡化。這種情況同樣適用于日中關系。比如,西方國家稱中國近期對半導體所需的關鍵材料實施出口管制為“經濟脅迫”,然而從中國的角度來看,自特朗普政府以來,美國持續(xù)向中國施加經濟壓力,日本也配合施壓行動。
回顧歷史,許多人以為古巴導彈危機是蘇聯(lián)企圖在古巴建立核導彈基地所引發(fā)的。然而,從某種程度上說,蘇聯(lián)的行動是對美國在土耳其部署核導彈的回應。只有當美國時任總統(tǒng)肯尼迪和蘇聯(lián)時任領導人赫魯曉夫理解其他人對處在核戰(zhàn)爭邊緣的擔憂時,古巴導彈危機這才得以解決。
日中應當認真嘗試溝通,這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與美國和歐盟相比,日本政府在恢復和加強與中國政府的溝通方面進展緩慢。
中國是一個偉大且明事理的國家,有著豐富的文明和無窮的智慧。中國也應當更加注重提升軟實力,憑借自身魅力贏得他國理解。
兩國應就氣候變化開展合作
文章進一步指出, 中日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合作可謂當務之急。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7月27日警告稱,全球變暖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的時代已經到來。近年來,日中都遭到極端熱浪和強降雨侵襲,由此造成生命和財產損失。若這種情況持續(xù)下去,無論地緣政治競爭結果如何,兩國乃至全世界或許都要承受氣候變化惡果。
日中若能在環(huán)境技術開發(fā)和推廣方面開展直接合作,無疑有望重修舊好,互利雙贏。若日本執(zhí)意單打獨斗,無論是就技術還是市場規(guī)模而言,其電動汽車的開發(fā)和推廣都將進展緩慢。2021年,在湖北舉行的中日促進綠色低碳第三方市場合作研討會上,兩國就進一步推動中日企業(yè)加強綠色低碳領域交流、增進在第三方市場的深度合作進行了充分討論。
日本應履行歷史使命
文章最后表示,在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5周年之際,兩國關系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若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秉持冷戰(zhàn)思維,我們將陷入嚴重的惡性循環(huán)。我們必須進行理性思考,并且懷抱希望,避免走上那條危險的道路。
日本可以在緩和中美對抗方面發(fā)揮關鍵作用。然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日本政府必須不再對美國外交政策唯命是從。事實上,日本充當中美之間的橋梁,完全符合《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