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陽平武縣平通鎮牛飛村,位于山清水秀的四川盆地西北部,羌族人口占95%以上,被稱為“平武羌鄉第一寨”。站在村口向遠方眺望,古色古香的羌族吊腳樓在山腰若隱若現。2008年,汶川大地震給牛飛村造成了毀滅性打擊,而如今,浴火重生的牛飛村已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汶川地震后打造的牛飛村羌繡文化旅游產業園,也成為帶動當地村民致富的惠民項目。中國網 倫曉璇 攝
“走馬羌寨”, 是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牛飛村的別名。走進牛飛村,身著艷麗羌族服飾的“女寨主”沈艷燕按照羌族習俗向來客獻上“羌紅”和迎客酒。“獻羌”是羌族莊重的禮儀形式,祝福來客萬事如意。每當旅游旺季或者羌族的重大節日,熱情好客的羌族人便會載歌載舞,歡迎遠方的客人。中國網 倫曉璇 攝
沈艷燕,羌族人,也是平武縣羌繡非遺傳承人,從小就跟隨外婆學習羌繡技藝。1999年,從綿陽市一個軍工廠下崗之后,她從事過殯葬服務,后來又開辦家政服務公司。與羌繡的真正結緣,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地震來臨的一瞬間,在綿陽經營家政服務公司的沈艷燕覺得天崩地裂,極度擔心家人安危的她,翻山越嶺幾天幾夜回到家鄉,看到家人已被安排妥當,一顆懸著的心也隨之落地。中國網 倫曉璇 攝
看著震后滿目瘡痍的家鄉,沈艷燕希望能夠為重建家鄉貢獻綿薄之力。她傾盡所有,開始向鄉親們傳授羌繡技藝,轉移鄉親們失去親人家園的傷痛,激發他們生活的希望。2009年,沈艷燕成立了平武縣傳承職業培訓機構,免費培訓繡娘。在這個過程中,沈艷燕也漸漸感受到了羌繡的力量。村民朱開紅在地震中失去了小女兒,痛不欲生的她幾乎對生活失去勇氣,在大家的再三勸說安慰下,終于拿起了針線和剪刀,在羌繡中朱開紅也慢慢打開心扉,從悲傷中走出來。中國網 倫曉璇 攝
震后,羌寨里傳承至今的古老羌族文化受到重創,沈艷燕夢想更多人能把羌族文化傳承下去。她帶頭穿上羌寨的傳統服飾,每天走村串戶,將婦女們集中在帳篷、板房里用心傳授羌繡、工藝品制作技巧,通過羌繡的廣泛傳承慢慢恢復羌寨文化。中國網 倫曉璇 攝
“云云鞋”貌似小船,鞋幫上繡有彩色云紋和杜鵑花紋紋樣圖案,是羌族刺繡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藝品,繡娘們用一針一線保護著羌族文化。隨著培訓學校里的繡娘越來越多,制作的繡品也越來越多,沈艷燕開始考慮為繡娘搭建一個銷售的平臺。通過幾年的努力,以羌繡文化體驗為主的走馬羌寨建成了。中國網 倫曉璇 攝
如今,羌寨已經培訓了3000多個繡娘,這其中有幾百人都來自貧困戶。每年繡坊有來自國內外的訂單約300多萬單。羌繡作品飛出了國門,不僅遠銷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還在聯合國進行了展出。中國網 倫曉璇 攝
在走馬羌寨,不僅繡品是商品,繡娘文化也是商品。繡娘們“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她們不僅繡花繡得好,還養殖山豬,開辦民宿。在走馬羌寨,婦女們可以居家就業,顧家賺錢兩不誤。中國網 倫曉璇 攝
村民袁德菊是繡坊里的一名繡娘,從09年開始學習羌繡。只要繡坊接到訂單,便會分給繡娘們制作。繡娘們足不出戶就能在家里完成繡品。有繡活的時候,袁德菊一個月可以憑借羌繡收入兩三千元, 有時還要熬夜加班趕制繡品。“錢也掙了,家里也打理了”,袁德菊笑著說。中國網 倫曉璇 攝
如今,羌族文化已經融入了牛飛村村民的生活。平日里,村民們已經把羌繡看做打發時間的一種消遣,甚至還有了把羌繡當成愛好的“繡郎”。按照沈艷燕的設想,走馬羌寨把民族文化與旅游相融合,游客們在這里可以感受到羌族文化,也可以體驗羌族刺繡工藝。沈艷燕說:“我們的夢想是培養一萬個繡娘”。中國網 倫曉璇 攝
沈艷燕的夢想并不遙遠,從一個人穿上羌族的傳統服裝,到越來越多的繡娘拿起針和線,繡娘們把羌繡的吉祥花紋繡到日常穿的衣服上,每逢節慶,寨子里的人民也都會穿上艷麗多彩的盛裝慶祝節日。中國網 倫曉璇 攝
沈艷燕的志向并非只是培訓繡娘,而是要挖掘羌族文化的更多價值,打造一條完整的產業鏈。2012年,沈艷燕籌資打造牛飛村羌繡文化旅游產業園,建起走馬羌寨,鎖定旅游、羌繡文創產品和平武農家土特產銷售三大業務模塊,探索出了“公司+培訓基地+繡坊”的羌繡發展模式。中國網 倫曉璇 攝
2017年,牛飛村旅游開發專業合作社成立,帶動了當地再就業成員300余人,這其中有6戶貧困戶,他們田里種稻米、水里養泥鰍、寨里學羌繡。合作社還開墾了“牛牛農莊”,整理了撂荒9年的田地30畝,投放魚苗200斤。在 “以稻養魚,以魚護稻”生態種養模式下產出的大米,已經銷往北京、上海等多地。中國網 倫曉璇 攝
五十多歲的吳正孝,和丈夫在牛飛村旅游開發專業合作社務工,今年上半年到現在七個月的時間里兩人掙了一萬多元。同時,土地入社也獲得了分紅收入。而以往兩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土地,一年僅能獲得幾千元的收入。吳正孝說,自己現在不僅提高了收入,而且能在五十多歲的年紀里走出家門,實現“再就業”很不容易。中國網 倫曉璇 攝
吳正孝站在自家的房屋前。因為位置便利,地形平坦,在不久的將來,這間房屋將被改造成幼兒園。目前,牛飛村的孩子們大多在四五千米外的鎮子里上幼兒園,父母還要抽出時間接送甚至租房陪讀,而在村里就讀的話,可以很好地解放勞動力。到那時,吳正孝也可以在幼兒園做看護的工作。中國網 倫曉璇 攝
在沈艷燕的影響下,牛飛村村民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變,截至目前,專業合作社已帶動200多人居家就業,產生經濟價值1780萬元。中國網 倫曉璇 攝
在回鄉創業,幫助鄉親們脫貧的道路上,沈艷燕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質疑。近期,合作社準備將一條山路加寬修成水泥路,道路經過一位村民的土地,遭到了阻攔。沈艷燕和丈夫多次與村民協商溝通仍沒有結果。如何改變村民的思想,是沈艷燕從創業之初便一直面臨的問題。在村民看來,文化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憑借文化掙錢似乎無法想象。起初,沈艷燕教婦女們繡花時,有繡娘的家人覺得沈艷燕是在教她們不務正業,便處處阻止,有人甚至會在她開車經過的路上放置樹木阻攔。而在幫助貧困戶改造房屋時,也會因觀念不同而阻力重重。但隨著成果慢慢顯現出來,村民們也逐漸認可了沈艷燕的做法。中國網 倫曉璇 攝
在離牛飛村不遠的豆叩鎮銀嶺村,經營農家樂莊園的村民陳洪蘋正在等待沈艷燕的到來。陳洪蘋也曾經是繡坊的一名繡娘。汶川大地震后,通過羌繡培訓,陳洪蘋不僅學到了技藝,還重拾對生活的信心,逐漸走上致富的道路。中國網 倫曉璇 攝
在培訓的時候,陳洪蘋接觸到了農家旅游和農莊經營,便把自家房屋進行改造,建成農家樂莊園。平武茶葉種植歷史悠久,自古為“貢茶之鄉”。每年三月,豆叩鎮會舉辦采茶節。如今每到旺季,在陳洪蘋的農莊,能有上百游客前來吃飯和住宿。中國網 倫曉璇 攝
沈艷燕用自己的經驗為陳洪蘋提供了很多借鑒和鼓勵。陳洪蘋回憶,沈艷燕曾經對她說過,不僅要把游客引進來,還要把產品銷售出去。于是在陳洪蘋的農莊里,客人們可以買陳洪蘋家自己種植和制作的天麻、黨參、手工茶、臘肉、梅子酒等土特產,還可以體驗羌繡刺繡。以往,丈夫在外打工的陳洪蘋,只能通過種植果樹茶葉等作物,獲得兩萬多的年收入。通過經營農莊,售賣特產,陳家的收入也在近年內翻了好幾番。中國網 倫曉璇 攝
在平武縣,越來越多的村民也通過特色產業和民俗旅游相結合的模式逐漸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平武縣豆叩鎮深山里的銀嶺村郭家山上,開辦休閑農莊的趙再義正生起篝火,迎接客人的到來。趙再義聯合附近的農戶,建立了銀嶺趙家休閑莊,利用本地資源,把農、林、果與鄉村旅游銜接起來,把當地的農副產品的銷售與休閑莊消費融為一體,宣揚羌族文化,周圍農民的經濟收益也有了明顯提高。中國網 倫曉璇 攝
趙再義還成立了水果專業合作社,每年收獲野生山藥、草莓、葡萄等農作物;每到夏季,水果園中的桃子、枇杷、板栗、梨子、核桃得到好收成,農戶的收入也成倍增長。中國網 倫曉璇 攝
不管是趙再義還是沈艷燕,在他們看來,自己也在搭乘著鄉村振興的“順風車”。如今,政府領導的理念在逐漸轉變,會經常安排村民走出村寨,到其他省份學習如何去做鄉村旅游,也會有外來的設計師幫助村民們一起進行民宿改造。中國網 倫曉璇 攝
在走馬羌寨里,有沈艷燕自己寫的一段話:“我們是從汶川地震中走出來的兒女,我們是懂得感恩的羌族人。我們拿起針線,縫補創傷,穿捻感恩……”在沈艷燕的幫助下,村民們不僅繡出了美麗新家園,還繡出了脫貧致富的道路。中國網 倫曉璇 攝